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气排行 人气排行

amd3600cpu安全电压_3600 cpu电压

tamoadmin 2024-08-20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设置超频2.酷睿i9-9900KS首发评测 当之无愧的最强游戏处理器3.如何组装电脑?4.cpu的发展史5.比肩一线品牌SSD的致钛PC005 Active装机评测CPU过热有以下几种原因:1,CPU内部硅脂已过期,导致其CPU核心的热量无法及时传到外部,需要开盖更换硅脂。2,CPU散热器性能低,导致其热量无法及时送走,只能更换更好的散热器。3,CPU的导热硅脂材料不行,导致其热量无法及时

1.如何设置超频

2.酷睿i9-9900KS首发评测 当之无愧的最强游戏处理器

3.如何组装电脑?

4.cpu的发展史

5.比肩一线品牌SSD的致钛PC005 Active装机评测

amd3600cpu安全电压_3600 cpu电压

CPU过热有以下几种原因:

1,CPU内部硅脂已过期,导致其CPU核心的热量无法及时传到外部,需要开盖更换硅脂。

2,CPU散热器性能低,导致其热量无法及时送走,只能更换更好的散热器。

3,CPU的导热硅脂材料不行,导致其热量无法及时传到散热器,建议更换更好的硅脂。

4,检查机箱风道是否良好,如果长期堆积热量在机箱里,会使得机箱里所有硬件都高温。建议更换机箱或者自己动手改造机箱。

5,注意使用电脑环境,如果环境温度过高,不建议使用电脑。

如何设置超频

首先你试试这个方案?我电脑这个方案没过?=?=?!

进入bios?cpu?feature?关闭cie?function?跟inter?speedstep(tm)?tech跟inter?c-state?tech

然后进入?user?overclock?srttings把关于内存由auto改成1066(意思也就是200X8=1600MHZ)那个选项?把133改成200?cpuvcore?7-shift改成200+?cpu?pll?select?改成1.873V?pch?core?voltage改成1.113?cpu?vtt?voltage改成最高?低于1.65V都安全?dram?voltage?select?选1.65v?内存超频性能不好就再升一点

这个方案我试了试?没过?黑屏了?然后我把纽扣电池扣下来放了一下电?又重新设置了?第二个方案

我现在用的方案?把bios?cpu?feature?里的cie?function(动态电压?让cpu温度低一些)?跟inter?speedstep(tm)?tech跟inter?c-state?tech(睿频技术得到25倍倍频)都打开?然后把133(第一个方案改成200的)改成155?cpuvcore?7-shift改成50+?下面的选项都是比默认各升高一档?然后进入控制面板?电源选项改成家用/办公桌

我现在的系统如下图

酷睿i9-9900KS首发评测 当之无愧的最强游戏处理器

电脑超频主要以CPU超频为主,只需要进入电脑BIOS后进行简单设置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超频可能会带来系统不稳定,所以要注意超出频率的多少。

而进入BIOS后设置的具体步骤如下:

1、等待电脑开机后多次按下“Del”键进入BIOS界面,注意不同品牌的主板进入BIOS的方法不同,一般都是按F1、F2、Esc或Del等,可以多几遍就可以知道。

2、进入BIOS界面选择超频选项卡,在 AI Tweaker,将AI智能超频选为XMP

3、设置CPU核心倍频为:Sync All Cores,手动输入CPU核心倍频数值(如48,即超频至4.8GHz)

4、进入AI TWEAKER / DIGI + VRM 中设置CPU电压防掉电,选择CPU 负载线校正为Level 5,按F10保存设置,重启电脑。

5、最后我们用常规测试软件来简单测试下超频效果。

如何组装电脑?

英特尔在去年10月份发布了第九代酷睿处理器,其中旗舰产品i9-9900K凭借着8核心16线程的规格、以及高达5GHz的单核睿频,可谓是刷新了桌面处理器的性能新高度,直到当下i9-9900K依旧是高端游戏玩家装机时的首要选择。

不过今年DIY市场的竞争可谓是非常激烈,AMD的全新第三代锐龙处理器凭借着的“Zen2”微架构和台积电7nm工艺打破了原有的僵局,对Intel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挑战。

面对竞争对手的攻势,英特尔在今年推出了酷睿i9-9900K的特别版——酷睿i9-9900KS作为反击的武器,同样用8核心16线程设计,但基础频率提高到了4.0GHz,并且8个核心都可以同时睿频到5GHz运行,指导零售价513美元(京东自营售价4299人民币)。目前笔者已经拿到了酷睿i9-9900KS,下面将对其进行全面评测,深度了解这款Z390平台的“终极旗舰”性能究竟如何。

一.产品解析

单从处理器架构上来看,特别版的i9-9900KS与酷睿i9-9900K以及的更早的第七代、第八代酷睿处理器没有质的区别,“Kaby Lake”和“Coffee Lake”都是基于14nm工艺“Skylake”架构的小改款。

近年来,英特尔逐步对旗下的产品线增加更多的核心/线程数、并对14nm工艺制程的潜力做进一步优化,所以和第五代酷睿处理器“Broadwell”用的初代14nm工艺相比,当下14nm++工艺的高频能力和能耗比都有了质的飞跃,因此这两年频率摸到5GHz门槛的处理器越来越多。当IPC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更高的频率则意味着更强的性能,这也是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游戏性能相对竞品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整个英特尔桌面级处理器产品,酷睿i9-9900KS特别版并不是全球第一款睿频为5GHz的处理器,除了酷睿i9-9900K也可以睿频5GHz以外,去年上市的50周年纪念版酷睿i7-8086K处理器同样支持5GHz最大睿频。

不过无论是酷睿i7-8086K还是酷睿i9-9900K,对于这两款处理器来说,5GHz睿频都是有条件才能实现的:以酷睿i7-8086K为例,它只能在处理器以一颗核心活跃工作时达成5.0GHz,当工作核心达到两颗以上后,睿频会依次降低,6核心满载时睿频只有4.3GHz;酷睿i9-9900K改为钎焊导热后,频率表现相对于酷睿i7-8086K进一步提高,支持双核心睿频5GHz,但全核心满载时依旧只能睿频至4.7GHz,所以说这两款产品并不是完全体的5GHz处理器,又由于Windows 10系统并不完美的核心调度机制,有时单核睿频也不能完美实现。

而酷睿i9-9900KS就不一样了,在基本规格和酷睿i9-9900K相同的情况下,将基础频率提高到4.0GHz、TDP增加到127W、最重要的是8颗处理器核心都能够睿频5.0GHz运行工作,英特尔此前表示过“Every Core at 5.0 GHz, All The Time”以凸显出酷睿i9-9900KS的高频优势无与伦比。

二.产品开箱图赏

我们收到的媒体评测样本酷睿i9-9900KS装在一个蓝色的大型外包装盒内。

将外包装盒打开,可以看到酷睿i9-9900KS本身的包装嵌入在大型外包装盒内,形状是和普通版酷睿i9-9900K类似的十二面球体。值得注意的是,酷睿i9-9900KS的包装正面靠下的位置有一行“SPECIAL EDITION”的英文标注,凸显了这款处理器的“特别版”属性。

将球体包装打开,可以看到酷睿i9-9900S装在一个深色的小黑子内。没有看到原装散热器,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像这样的高端产品不是普通的风冷散热器能够压住的。

将小盒子拆开,酷睿i9-9900KS的真身映入眼帘,我们拿到的是测试版的工程样品,所以顶盖没有表明具体型号,只是标了一个基础频率4GHz以凸显身份。

三.发烧级的测试平台

由于此次测试的酷睿i9-9900KS是英特尔当前的最新桌面级旗舰产品,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处理器性能,所以在测试平台其他硬件的选择上也尽量做到了顶级。

此外,为了更加准确的反应酷睿i9-9900KS的性能,我们还加入了几款其他处理器与之对比。对比对象包含稳坐“最强游戏处理器”宝座接近一年之久的酷睿i9-9900K,也加入了AM4平台当前的旗舰产品锐龙9 3900X、以及同样是8核16线程的“特挑版”处理器锐龙 7 3800X进行对比。

主板方面,英特尔平台我们选择了华硕ROG MAXIMUS XI HERO进行搭配,MAXIMUS XI HERO的规格和定位更高的MAXIMUS XI FORMULA并没有多少区别。同样用了10相超合金数字供电,标配ROG家族专有的的SupremeFX音效模块,支持炫酷的AURA SYNC灯效、并拥有在业界易用性数一数二的UEFI BIOS。总之ROG MAXIMUS XI HERO用料出色、拓展性丰富、质量稳定、价格在ROG产品线中也相对亲民,可谓是第九代酷睿处理器的理想座驾。

显卡方面,选择了映众GeForce RTX 2080 Ti 黑金至尊OC版,并将NVIDIA驱动更新至440.版本,以避免图形性能成为拖累平台的瓶颈。

为了保障散热,避免处理器过热降频,我们选择了酷冷至尊冰神P360 ARGB银色版散热器,这款产品集强劲散热性能和优雅外观于一身,并支持多种灯光控制系统,冷排风扇为一体式设计、非常方便安装。

测试前,先将华硕ROG MAXIMUS XI HERO的BIOS更新至1302版本,点亮后进入BIOS开启XMP功能将内存频率调整为

3600MHz C16。此外再将BIOS内的所有节能功能关闭,处理器功耗墙、电流墙完全解锁。

点亮系统,我们可以看到CPU-Z已经能够识别出酷睿i9-9900KS的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酷睿i9-9900KS的步进修订都是R0,与P0步进相比,RO步进的处理器在硬件上对Spectre幽灵和Meltdown熔断及它们的变种漏洞做了免疫防御,安全性更强、IPC也有微弱的增强。

四.理论性能及生产力测试——小幅增强

CPU-Z

是一款家喻户晓的CPU检测软件,是检测CPU使用程度最高的一款软件,自带的Benchmark能准确的判断CPU的多核性能和单核性能。本次测试用的CPU-Z版本号为1.90。

V17测试

中,酷睿i9-9900KS的单核性能领先全场,比酷睿i9-9900K还要高一些,这可能是因为Windows 10调度的“均衡负载”机制让酷睿i9-9900K的单核5GHz睿频不能完美实现的原因,而全核心睿频5GHz的酷睿i9-9900KS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多线程方面,酷睿i9-9900KS虽然比不过12核心的锐龙9 3900X,但凭借着更高的全核心睿频,酷睿i9-9900KS的多线程性能相比酷睿i9-9900K也有所提高,和同为8核心16线程的锐龙7 3800X相比,领先优势则进一步扩大。

而在

V19版本

的AVX2指令集测试中,酷睿i9-9900KS不但大幅超越了同为8核心16线程的锐龙7 3800X,也保持了对锐龙9 3900X的领先。这项测试调用了大量的FMA指令,相比Zen2后端执行端口为2×256bit FMUL+×256bit FADD的乘加分离设计,Skylake的两个2×256bit FMA融合乘加单元在这项测试中效率更高。

Fritz Chess Benchmark

中文名叫国际象棋软件,可以通过测量处理器每秒计算的下棋的步数来了解自己的处理器计算性能。

酷睿i9-9900KS在这项测试中相比酷睿i9-9900K提高了2000分左右,提升幅度和频率基本成正比,也进一步拉开了和锐龙7 3800X的差距。(由于国际象棋最高只支持16线程,所以锐龙9 3900X在这项测试中的成绩意义不大)

Cinebench R20

是MAXON推出的一款电脑性能测试软件,相对于Cinebench R15,这款R20能更准确地测试CPU的性能。

虽然Cinebench R20对AVX2有一定支持,但却不支持FMA指令,所以Skylake架构在这项测试中后端利用并不完整,同频性能和超线程效率都落后于乘加分离设计的Zen2架构,不过由于酷睿i9-9900KS拥有全核心5GHz的高频优势,所以无论是单线程还是多线程都可以反超锐龙7 3800X。当然,高达12个核心的锐龙9 3900X在Cinebench R20渲染中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多线程得分比另外三款8核心处理器强一个级别。

在另一项渲染测试软件

Pov-Ray

基准测试中,四款处理器的性能表现和Cinebench R20的结果基本相仿。酷睿i9-9900KS单核性能领先,多核性能锐龙3900X有绝对优势。

Blender?

是一款开源的跨平台全能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提供从建模、动画、材质、渲染、到音频处理、剪辑等一系列动画短片制作解决方案。在Blender独立的Qucik Benchmark测试中,12核心的锐龙9 3900X展现出了强大的多线程能力,但酷睿i9-9900KS凭借频率优势,渲染速度也超过了另外两款8核心处理器。

SuperPi

单核性能测试是英特尔处理器的传统优势项目,酷睿i9-9900KS相比两款AMD锐龙处理器领先优势极大,并且和酷睿i9-9900K相比也有微弱优势。

至于压缩与解压缩性能,我们测试了

WinRAR

7-Zip

两款具有代表性的软件,其中在多线程优化一般的WinRAR中,酷睿i9-9900KS性能最强。但在多线程优化好的7-Zip中,锐龙9 3900X得分一骑绝尘,酷睿i9-9900KS则凭借频率优势反超锐龙7 3800X。

Geekbeech5

是一款跨平台CPU测试软件,这项测试的结果也没什么好说的,酷睿i9-9900KS凭借的更高的频率取得单核性能优势,锐龙9 3900X则凭借更多核心取得多线程优势。

而在

x264

x265

两个Benchmark中,原本锐龙7 3800X可以小胜酷睿i9-9900K,但酷睿i9-9900KS凭借频率优势成功反超锐龙7 3800X,也缩小了和锐龙9 3900X的差距。

CPU PhotoWorxx

是AIDA64内置的benchmark,着重于CPU的整数运算能力,利用模拟数码影像处理来进行CPU效能的评估,在这项测试对超线程支持并不好。四款处理器相差并不大,其中酷睿i9-9900KS小幅领先锐龙9 3900X。

CPU Queen

也是AIDA64内置的benchmark,主要测试CPU的分支预测能力,以及预测错误时所造成的效能影响。酷睿i9-9900KS是在这项测试中是表现最好的8核心处理器,但却没有赶上锐龙9 3900X。

再来看一下

AIDA64的内存与缓存性能测试

,结果不出所料,酷睿i9-9900KS延续了Ring Bus总线固有的优势,无论是复制、写入、读取,还是内存延迟都控制的非常不错。而锐龙7 3800X由于单CCD的缘故,存在内存写入砍半的问题。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

(XTU)

不但可以调节处理器的电压、倍频、电流等,还自带了一个Benchmark测试。酷睿i9-9900KS相比酷睿i9-9900K提高了将近200分,约5%左右,和二者的频率差距成正比。

3DMark的物理测试

都多线程优化较好,所以锐龙9 3900X跑分成绩处于领先地位,但凭借着更高的频率,酷睿i9-9900KS依旧是这3款8核心处理器中得分最高的。

小结:

凭借着更高的全核心睿频,酷睿i9-9900KS的生产力性能相比酷睿i9-9900K提升了5%左右,保持了单线程优势以外,多线程能力也有所加强,和同核心同线程数的AMD“特挑版”锐龙7 3800X相比,更是做到了全面领先。当然,在部分对多核心多线程优化较好的测试中,锐龙9 3900X则可以做到领先地位。

五.游戏性能测试——无可争议的最强王者

看完理论测试,下面就是最多玩家关心的游戏性能测试了,毕竟超多核心、生产力应用并不是酷睿i9-9900KS的主打,酷睿i9-9900KS面向的目标用户还是以游戏玩家为主。此前酷睿i9-9900K是“最强游戏处理器”,而作为高频“特别版”,酷睿i9-9900KS的实际游戏表现又将如何?

下面我们将通过

《荣耀战魂》《GTA5》《奇异小队》《刺客信条:起源》《最终幻想XV》《古墓丽影:暗影》《地铁:离去》

等多款具有代表性的3A大作,测试酷睿i9-9900KS在1080P和2K两个分辨率下的游戏表现。

1080P游戏测试小结:

从测试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AMD的锐龙3代处理器游戏性能进步非常大,但无论是12核心的锐龙9 3900X处理器、还是“特挑版”的锐龙7 3800X处理器,游戏性能相比酷睿i9-9900K依旧存在一些差距,Ring Bus带来的低内存延迟和以及14nm++工艺带来的高主频,面对游戏确实更强一些。而酷睿i9-9900KS相对i9-9900K在主频上又提高了0.3GHz,因此实际游戏性能也有了相应的增长,面对竞品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2K分辨率游戏测试小结:

至于2K分辨率,由于游戏对显卡的负载加大,所以处理器自身的差距对游戏帧数的影响相对降低,毕竟性能瓶颈从处理器转变为了显卡。不过即便这样,酷睿i9-9900KS的游戏帧数表现依旧保持了对另外3款处理器的小幅领先。

六.频率、功耗及温度表现

看完了性能测试,我们再来看一下温度及能耗表现。我们也将酷睿i9-9900K超频全核5GHz和酷睿i9-9900KS降频4.7GHz的进行了测试。

在室温26℃的环境中,笔者手上这颗酷睿i9-9900KS测试版单烤FPU时,能够以全核5GHz稳定运行,自动电压在1.28V左右,功耗238w,在酷冷至尊冰神P360 ARGB水冷散热器的压制下,核心温度为93℃。

而与之相比,笔者手上这颗酷睿i9-9900K就没那么好看了(可能是运气不好碰到大雷),需要将电压加到1.32V以上才能稳住全核心5GHz,在单烤FPU5分钟后核心温度接近100℃。

再结合上酷睿i9-9900K超频全核5GHz、以及酷睿i9-9900KS降频4.7GHz单烤FPU时各自的温度、能耗表现,能够初步判断出酷睿i9-9900KS相对酷睿i9-9900K的高频能耗比表现更加优秀,可见英特尔多年来对14nm工艺的优化已经逐步趋于完美。

总结及选购建议

作为Z390平台的终极旗舰、第九代酷睿处理器的收官之作、也是全球首款8核心睿频5GHz的消费级处理器,酷睿i9-9900KS可谓是不负众望,相比酷睿i9-9900K游戏性能进一步提高;单从游戏性能上看,酷睿i9-9900KS比AMD锐龙平台的两款高端产品更加强大,是当下名副其实的“地表最强游戏处理器”!而英特尔通过不断优化改良14nm工艺,使酷睿i9-9900KS相比酷睿i9-9900K在能耗比及温度控制方面也有小幅提高,这也是令人惊喜的地方。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此次酷睿i9-9900KS在国内的首发指导零售价为4299元,相比于去年酷睿i9-9900K高达4999元的首发价降低了不少,这也是英特尔应对激烈市场竞争主动做出的调整。和兼顾多线程生产力的锐龙9 3900X不同,

酷睿i9-9900KS提供了极致的游戏性能

,如果您恰好是专注于PC游戏的发烧级玩家,那么选择酷睿i9-9900KS绝对不会后悔。

英特尔(Intel)i9-9900K 酷睿八核 盒装CPU处理器

京东价:4099.00

去购买

cpu的发展史

目录方法1:收集组件1、决定计算机的功能。2、找到你需要的部件。3、对你打算购买的每个组件作调研。方法2:开始组装1、打开机箱。2、安装电源。3、接地连接。方法3:安装主板1、将主板从其包装中取出。2、将处理器从其包装中取出。3、将处理器插入主板。4、在 CPU 上涂抹良好的散热膏。5、连上散热器。6、安装内存条(RAM)。7、从机箱中取出进/出后挡板。8、拆除任何覆盖在主板后挡板 I/O 组件上的标签。9、将支架安装在正确的位置。10、固定主板。11、插入机箱连接器。方法4:安装图形卡1、拆除掉背板上盖住 PCI-E 插槽的盖条。2、插入图形卡。3、紧固住图形卡。4、安装其它 PCI 卡。方法5:添加驱动器1、在机箱前面板上你想要插入驱动器的地方,取下盖板。2、将光盘驱动器从机箱前面插入。3、安装硬盘。4、连接 SATA 电缆。方法6:计算机布线1、连接电源到主板。2、给卡接上电源线。3、连接电源线到驱动器。4、调整线路布置。方法7:安装更多的风扇1、连接机箱风扇。2、安装新的风扇。3、优化风扇安装程序。方法8:启动计算机1、将机箱后盖盖好。2、将你的计算机插接好。3、给你的计算机加电。4、用内存测试软件MemTest86+来测试你的计算机内存。5、安装你的操作系统。6、查找和更新驱动器驱动程序。当你在一台新电脑上第一次按下电源按钮时,总会有些激动。风扇安静运转的呼呼声、令人放心的哔哔声和显示器的发光都在向你祝贺:成功完成了计算机的安装。对于计算机这种是否能运转的未知和期待的感觉,是计算机爱好者的驱动力之一,组装你自己的计算机则是入门的最佳捷径。从简单的办公室计算机,到媒体中心,到高端游戏计算机,都可以以省钱的方式自己安装,并且安装过程更加令人兴奋。遵循本指南以了解如何组装计算机。

方法1:收集组件

1、决定计算机的功能。如果你打算组装一台在家里办公进行文字处理和电子邮件收发的计算机,会与组装一台高端游戏电脑在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你的计算机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所用的组件。别在你不需要的昂贵组件上浪费钱。如果你的计算机将只用来执行基本功能,你大可以用一些不那么强大,但更经济实惠的组件,节省在计算机上的花销。你还可以在网上购买二手产品来省钱。

2、找到你需要的部件。无论你的计算机的最终功能是什么,每台计算机的基本组件都基本相同:处理器 — 这是计算机的大脑。现在几乎所有处理器都是多核心的,这意味着它们在一个机壳下面都有多个处理器。比较不同处理器的规格,使处理器具有的速度能够满足你运行程序的需要。此外还要考虑电源的可用性和通风降温的容易性。

主板 — 主板是计算机的所有内部组件要插上去的地方。你购买的处理器将会确定你将需要什么样的主板类型。不同的处理器有不同的"插接套"大小,并且只能用在支持该插接套的主板上。主板有两个主要的构成因素:ATX 和 mATX. ATX 板型是标准全尺寸主板。如果你准备组装典型的立式计算机,那么可以用 ATX 主板。mATX 板小于标准 ATX 主板,更适合便携式系统和媒体计算机。

请确保你的主板支持所有你想要安装的其他组件。如果你安装一个高端显卡,主板将需要能够支持 PCI-E。如果你想要安装大量的 RAM,你的主板将需要能够容纳至少 4 根内存条。

RAM — 随机存取存储器,俗称内存条,是程序存储正在使用的信息的地方。如果你没有足够的 RAM,程序的运行速度会慢得多。你可以购买的 RAM 是由你选定的主板决定的。你所安装的 RAM 的速度必须能够被主板所支持。内存条应始终成对安装。在系统中的所有内存条都应该是相同的速度,并最好是相同生产厂家和型号。例如,如果需要8GB的内存条,你可以安装两个匹配的4GB内存条,或四个匹配的2 GB内存条。

如果你打算使用大于4GB的内存条,那你将需要安装 64 位的操作系统。32 位操作系统不承认超过4GB的内存条,即使安装了也用不上。

硬盘 — 硬盘上存储你所有数据和已安装的程序。这些年来,存储空间已经便宜了很多,很容易花一点钱就能买到几个兆兆字节的存储器。适合台式机的硬盘有三种类型:7200RPM、10000RPM或固态硬盘。固态硬盘运行速度最快,但是成本大大高于传统的驱动器硬盘。

将你的操作系统和关键程序放在较小的驱动器硬盘上,然后在较大的驱动器硬盘上存储其他一切数据,会让你的系统加载时间变快。

卡 — 一个专用的图形卡是玩最新游戏的利器,但对于办公室的计算机来说用不上。多数现代的主板都集成有卡(显卡),所以如果你只是打算用计算机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话,不需要专用的显卡。

机箱 — 这是包容计算机组件的外壳。机箱的大小将由你准备安装多少个驱动器,以及你的主板大小来确定。机箱的选择范围既有廉价和实用型的,也有昂贵、华而不实型的。如果你打算运行很多高端的组件,将会比速度较慢的组件产生更多热量输出。选择一种促进良好的空气流通的机箱,并允许你安装更多的电扇。

电源 - 你的计算机中的电源负责给所有组件供电。某些机箱已经安装了电源,但多数机箱没有带电源,要求你配装。电源应足够强大,能够给你所有的组件供电,但也不需要比你所需的电力高出许多,以免造成浪费。

3、对你打算购买的每个组件作调研。可以阅读杂志和在线消费者评论网站,以获取更多的详细信息。请记住,这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因为一切都将取决于你的硬件。在线杂志和消费者评论的网站有很多导购和点评。例如:计算机世界

计算机杂志

电脑爱好者

电脑组装指南

方法2:开始组装

1、打开机箱。机箱里面有些金属边条等并没有经过打磨,在某些情况下会非常锋利,所以最好是戴手套或取手部保护措施避免手被划伤。

2、安装电源。有些机箱已经带有电源,其他的则没有安装电源,需要你单独购买电源并安装。确保按正确的方向安装上电源盒,电源风扇出风口没有任何堵塞。请确保你的电源供应足够强大,可以应对所有的组件。这在高端游戏电脑上面尤其重要,因为专用的图形显示卡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3、接地连接。使用防静电腕带电缆,防止静电放电(ESD),这对计算机的电子元件是致命的威胁。如果你找不到防静电腕带电缆,可以将计算机接地的电源盒插入到插座(但不要打开它),每当你接触任何对静电放电敏感的组件时,都把你的一只手放在接地的电源盒上。

方法3:安装主板

1、将主板从其包装中取出。将其放在包装盒上。不要将其放在防静电袋上,因为它外面是导电的。先在主板上插各种组件,然后再将其安装到机箱内,因为在机箱外面可以方便地够到主板的各处位置。

2、将处理器从其包装中取出。观察在处理器中缺少的针脚,并且和主板上的插座相应的位置相配。在多数的处理器上,在其角落里会有一个小的金色箭头,可以用它来对准处理器的安装位置。

3、将处理器插入主板。打开 CPU 的插座,小心地插入处理器(不要使太大的力)。如果处理器自己不能顺利滑入插座,或感觉就像你推它才能进去,很可能未对齐。合上插座套,并确保 CPU 固定到位。有些处理器插座上有小扳手,其他的处理器插座则有复杂的机构来打开与合上插座。

4、在 CPU 上涂抹良好的散热膏。使用不超过一个豌豆大小的散热膏,将其均匀地薄薄地涂抹到整个处理器表面。涂抹散热膏太多会降低热传导的速度,使之更难快速地给 CPU 降温。一些处理器自带散热器而不需要散热膏,因为安装之前散热器已经在工厂涂抹了散热膏。在向处理器涂抹散热膏之前,检查散热器底部是否已经有散热膏。

5、连上散热器。不同厂家生产的散热器有所不同,安装前请阅读说明。大多数堆叠式散热器直接连到处理器上,卡进主板里。零售市场上的散热器可能会有卡座,要将其先固定到主板下方。请参阅你的散热器的说明以获得准确信息。

6、安装内存条(RAM)。通过打开闩锁和推内存条到位,将内存条插进合适的槽内,直到小手柄可以将其锁定到位。注意内存条和内存条插槽是以一条键控方式的线相衔接的,所以会吻合地非常合适。在推内存条进入插槽中的时候,内存条两边的用力要均衡。如果内存条插槽有两种颜色,这可能表明如果你没有打算将所有内存条插槽都用上的话,这些是优先使用的插槽。请确保你在适当的匹配插槽中安装好了内存条。请检查你的主板文档,以确保你安装的内存条位置正确。

7、从机箱中取出进/出后挡板。你的主板应该附带自己的后挡板。机箱的后挡板不太可能能够适合你的主板。拆除机箱现有的后挡板可能要用点力。有时候后挡板是用螺丝固定在机箱上,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仅靠摩擦力就位。从机箱后面按压支架,来把后挡板推出来。

8、拆除任何覆盖在主板后挡板 I/O 组件上的标签。将新的后挡板推入到机箱背后。确保安装方向正确。

9、将支架安装在正确的位置。几乎所有的机箱都包括有一小袋附件,其中就包括有支架。支架可以将主板在机箱内悬空安装,并且支架中可以穿过螺丝用来固定。你的机箱上很有可能有比支持你的主板所需更多的固定孔。所需撑条的数量将由主板中的屏蔽孔的数量决定。试着给主板定位,看看在什么位置可以将螺钉钻到支架上。

10、固定主板。支架安装好后,将主板放进机箱,并将它推到 I/O 后挡板。所有后面的端口应适应后挡板中 I/O 孔。使用所提供的螺丝通过主板上的屏蔽螺丝孔将主板牢固地安装到支架上。

11、插入机箱连接器。这些连接器靠近机箱前端,位于主板上。这些连接的顺序将取决于哪个最简单。请确保你连接上 USB 端口、电源和重置开关、LED 电源和硬盘指示灯,以及音频电缆(HDAudio 或 AC)。你的主板附带的说明文件会显示这些连接要插到主板的什么位置。通常只有一种方式可以将这些连接器插到主板。不要强插。

方法4:安装图形卡

1、拆除掉背板上盖住 PCI-E 插槽的盖条。几乎所有现代的图形卡都使用 PCI-E。有些图形卡的安装会要求你拆除掉两个而不是一个盖条。你可能需要从机箱外面捅这些个盖条。

2、插入图形卡。你可能需要将插槽上的一个小片掰弯,以插入图形卡。这个小片用来帮助锁定图形卡到位(对笨重的、高端的卡来说尤其必要)。轻轻地均衡地用力,直到整条图形卡都妥善到位,背板排列整齐。

3、紧固住图形卡。一旦你已经插入图形卡,使用螺钉将它固定到机箱的背板。如果没有紧固住图形卡,长期使用过后可能会损坏它。

4、安装其它 PCI 卡。如果你还有任何其它 PCI 卡想要添加,如专用声卡,安装过程与图形卡的是一样的。

方法5:添加驱动器

1、在机箱前面板上你想要插入驱动器的地方,取下盖板。大多数的机箱在前面板上都有保护驱动器托架的盖板。在你想要安装光盘驱动器的地方,取下前面板上的盖板。安装硬盘的时候,你不需要取下任何面板盖板。

2、将光盘驱动器从机箱前面插入。几乎所有的机箱都建有可以稳妥而紧贴安放驱动器的格子。当把驱动器布置到位,前脸与计算机机箱前面板齐平的时候,在驱动器的每一侧上紧螺丝紧固。

3、安装硬盘。将硬盘滑进机箱里适当的 3.5"的格子里。有些机箱有可移动的支架,你可以先把硬盘安装在活动支架上,然后再滑入机箱的适当位置里。一旦该驱动器已插入到格子里,在两边上紧螺丝紧固。

4、连接 SATA 电缆。所有现代驱动器都使用 SATA 电缆将驱动器连接到主板上。将电缆连接到驱动器上的 SATA 端口,然后将另一端连接到主板上的 SATA 端口。硬盘与光盘驱动器使用相同的电缆。为方便进行故障排除,将你的硬盘连接到主板上第一个 SATA 端口,然后将你的其他驱动器连接到随后的 SATA 端口。避免将你的驱动器随机地插入 SATA 端口。

SATA 电缆两边都有相同的连接器。你可以在任意方向安装电缆。

方法6:计算机布线

1、连接电源到主板。最现代的主板有一个 24 针连接器和一个 6 或 8 针连接器。这些都需要连接上,才能让你的主板发挥作用。电源电缆只能插在为它们设计的插槽上。将连接器一直往里推,直到听到闩锁咔嗒一声。24 针连接器是供电最大的连接器。

2、给卡接上电源线。如果你有一个专用的卡,很有可能它也需要接电。有些需要一个连接器,而有些则需要两个。端口通常在卡的顶端。

3、连接电源线到驱动器。所有驱动器都需要用 SATA 电源接头供电。这些电源接头对光驱和硬盘驱动器来说都是一样的。

4、调整线路布置。保持计算机机箱内良好空气流通的关键之一是,不要让电线缠绕成团阻碍空气流通。但是要想理顺机箱内各种电线电缆的布置,也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对小的台式机机箱而言更是如此。可以用夹子把电线电缆捆绑在一起,并将其放在未使用的驱动器托架中。确保电缆不会妨碍风扇吹风的流动。

方法7:安装更多的风扇

1、连接机箱风扇。几乎所有机箱都配有一个或两个风扇。这些风扇需要接到主板上,以正常发挥作用。

2、安装新的风扇。如果你组装的计算机运行的高端组件很多,可能需要额外冷却。120mm 的风扇通常是相当安静的,而且大大增加了你的计算机中的气流。

3、优化风扇安装程序。正面和顶部风扇的作用是吸入空气,而侧面和背面风扇的作用是排出空气。这将在主板表面保持良好的凉爽空气流动。你可以通过检查风扇机架的顶部,而看出风朝哪个方向吹。几乎所有的风扇都有打印的小箭头显示风朝哪个方向吹。

方法8:启动计算机

1、将机箱后盖盖好。强烈建议你不要在机箱打开时运行你的计算机。机箱是设计成用来在其中产生最大的气流的,机箱打开时就无法产生有效的气流。请确保一切组件都用螺丝拧紧。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指旋螺钉来上紧机箱,这样不需要工具来打开和闭合机箱。

2、将你的计算机插接好。将显示器连接到计算机上,可以通过图形卡连接,或者通过主板后端上的一个端口连接。将键盘和鼠标连接到计算机前面或是后面的 USB 端口中。要在对你的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完成设置前,接好所有的外部设备连接。

3、给你的计算机加电。在这个阶段你还不能看出计算机是否安装成功,因为你还没有安装操作系统。但是你可以检查所有的风扇是否运转正常,而且计算机是否顺利通过加电自测(POST)。

4、用内存测试软件MemTest86+来测试你的计算机内存。这个测试软件程序可以,可以在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情况下从 CD 或 USB 驱动器启动。这可以让你在安装操作系统之前测试你的内存条。相比大多数计算机组件,内存条的故障率要高得多,特别是如果是廉价购得的。所以先对内存条进行测试是明智的做法。你可能需要设置你的计算机首先从 CD 或 USB 启动,而不是从硬盘启动。当你第一次启动计算机时,进入到 BIOS 设置,然后导航到启动(Boot)菜单中。选择你希望从那里开始启动的驱动器。

5、安装你的操作系统。家庭使用的计算机可以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或者Linux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要花钱购买,但是它几乎和所有的程序和硬件都兼容,物有所值。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由社区的开发人员创作并支持的免费操作系统,但是无法运行许多为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的程序。某些硬件也无法正常工作。

6、查找和更新驱动器驱动程序。一旦你的操作系统安装好后,你将需要安装驱动程序。几乎所有你购买的硬件都会附带包含硬件工作所需的驱动程序软件的光盘。现代版本的 Windows 和 Linux 在连接到互联网的时候都会自动安装大多数的驱动程序。

小提示可以用夹子把电线电缆捆绑在一起,并将其理顺,不要阻挡住机箱内的空气流动。如果可能的话,避免使用 IDE 组件,如硬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因为它们所用的标准宽带式缆线会阻挡机箱内空气流动。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求熟悉组装计算机的朋友的帮助。至少你可以问问他们对你打算购买的组件的意见。

如果你把计算机系统组装到了一起,但是它不能工作,可以除了保留电源、主板、内存条和处理器冷却器(如果有单独的卡也保留)以外,将其他组件都拆下。通过查看 BIOS 启动屏幕,确保系统正常工作。关闭它,然后插入硬盘,并验证系统也能工作。将其关闭,然后插上 CD-ROM,并确保计算机系统也能正常工作。关闭它,并继续逐一插入每个其他外设,直到一切组件都接入计算机系统并工作正常。这个方法是先用最少的组件连起来,加电测试,然后逐一添加其他组件,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是哪个组件引起了问题。

如果你买了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版本的 Microsoft Windows,并且你有许可证的不干胶标签,你可能要把它粘到计算机的一侧,以备将来设置Windows获取数据之用。

某些电源有一个内置的 115/230V 转换器。如果你是在美国,使用 115V 设置,否则使用 230V。

每个电源线将只适合在正确的方向,但仍需要用力插入电源线。如果使用的是一个新型的 8 针 EPS 12V 电源连接器和一个 PCI Express 8 针连接器,不要强用力插入电源线。

不要在你考虑该怎样安装计算机时把硬件放在地板上好几天,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静电放电,可能损坏或毁了计算机组件(只需约 10 伏就能毁坏一些电脑零件)。当还没有连接到主板和机箱时,所有组件都应该放在其防静电袋中。另外一个替代方法是,将组件放置在非导电材料表面,如木材、玻璃桌或书桌上。

警告不得强力插入电缆连接。的是,计算机后面的电缆将只适合到预期的连接器上。所有电缆,除了同轴电缆和某些笔记本电脑电源连接之外,只有在连接器方向正确时才能插入。例如,数字接口(DVI)和图形阵列(VGA)电缆都有一个梯形的连接器,而不是矩形。

不要触摸处理器或其套接口上的电阻器。

第一次给计算机加电前,仔细检查所有的连接。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按照一个方向安装好某个连接件,有些不同方向位置的差异是非常细微的,稍微用力,可能就会以相反的 180 度方向插入了该连接件。对于双内联内存模块(DIMMs)访问内存(随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它们可以让组装者觉得已经插入了正确的方向,但事实上插入不正确。对这类DIMM 插槽应用内存的误安装,会导致系统内存短路,连带内存条的 PCB 故障和无法使用。这可以通过严格应用所谓“排队凹槽”,也就是存在于现代的 RAM DIMM 模块来避免,使它对计算机的组装者来说能够愈加明显的区分出有没有正确的安装到位。

在将任何组件插入到插槽或插座的时候,不要用大力。较新硬件组件的公差可能较狭窄,但仍然可以不需要使太大的力就能插入。内存模块和其他几种组件可能需要用一点力插入。在安装你的内存模块前,请通过比较内存条上的缺口确保它们和凹槽相匹配。

当插入 CPU 和PATA(IDE)设备时,动作要轻柔。如果你弄弯了针脚,使用镊子或尖嘴钳把它弄正。如果你在 CPU 或 CPU 上的套接头上折断了一根针脚,硬件将不能正常工作。如果你在 IDE 连接器上折断一根针脚,有四十分之七的可能折断了一根接地针脚,可能不会对设备的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计算机机箱金属板边缘非常锋利,工作时要小心。很容易割伤自己,尤其是小机箱的情况。

组装计算机时要保持接地的电路连接。这可以通过将计算机电源供应单元(PSU)用满足推荐的电流额定值的电缆插入到可用的主电源插座上来实现。此电缆实际上通常应该是一个你的计算机自带的釜类型的电缆。确保已关闭电源可用市电电源插座。这是为了确保你的计算机的组装进度并不和你要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内的各种电子零件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市电电源插座处在关闭位置下,仍能保持地面连接。这是只有其他两个 '活' 终端,当它们的电路断开,所以没有电力传输到上述设备。事实上,这是一项内建的安全措施,适应所有电源插座电路开关。

如果你对计算机组装有任何方面的不确定,不要莽撞从事。你可以请教别人该怎么做,或者聘请专业人士为你做。另一种选择是从你组装的计算机各个组件的手册中寻求建议。通常,如果这些手册没有被列入 - 或也许你用来构建计算机系统的组件是二手的,你可以咨询制造商,以尝试获取必要的教学文件的网站页面的支持。

避免静电放电时安装组件。戴静电护腕或经常触摸机箱的金属部分,来在处理组件之前先接地。阅读有关给自己接地以防产生静电破坏计算机设备的文章,了解相关信息。

比肩一线品牌SSD的致钛PC005 Active装机评测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Intel 4004

1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随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由于运算性能很差,其市场反应十分不理想。14年,8008发展成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作为代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路和设备中,如果没有微处理器,这些应用就无法实现。

由于微处理器可用来完成很多以前需要用较大设备完成的计算任务,价格又便宜,于是各半导体公司开始竞相生产微处理器芯片。Zilog公司生产了8080的增强型Z80,摩托罗拉公司生产了6800,英特尔公司于16年又生产了增强型8085,但这些芯片基本没有改变8080的基本特点,都属于第二代微处理器。它们均用NMOS工艺,集成度约9000只晶体管,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1μS~2μS,用汇编语言、BASIC、Fortran编程,使用单用户操作系统。

Intel 8086

1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很快Zilog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也宣布生产Z8000和68000。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1MB。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英特尔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19年,英特尔公司又开发出了8088。8086和8088在芯片内部均用16位数据传输,所以都称为16位微处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传送或接收16位数据,而8088每周期只用8位。因为最初的大部分设备和芯片是8位的,而8088的外部8位数据传送、接收能与这些设备相兼容。8088用40针的DIP封装,工作频率为6.66MHz、7.16MHz或8MHz,微处理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8086和8088问世后不久,英特尔公司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改进,他们将更多功能集成在芯片上,这样就诞生了80186和80188。这两款微处理器内部均以16位工作,在外部输入输出上80186用16位,而80188和8088一样是用8位工作。

1981年,美国IBM公司将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Intel 80286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的最大主频为20MHz,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储器的寻址,内存寻址能力为16MB。80286可工作于两种方式,一种叫实模式,另一种叫保护方式。

在实模式下,微处理器可以访问的内存总量限制在1兆字节;而在保护方式之下,80286可直接访问16兆字节的内存。此外,80286工作在保护方式之下,可以保护操作系统,使之不像实模式或8086等不受保护的微处理器那样,在遇到异常应用时会使系统停机。

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用在先进技术微机即AT机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80286在以下四个方面比它的前辈有显著的改进:支持更大的内存;能够模拟内存空间;能同时运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速度。最早PC机的速度是4MHz,第一台基于80286的AT机运行速度为6MHz至8MHz,一些制造商还自行提高速度,使80286达到了20MHz,这意味着性能上有了重大的进步。

80286的封装是一种被称为PGA的正方形包装。PGA是源于PLCC的便宜封装,它有一块内部和外部固体插脚,在这个封装中,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

IBM PC/AT微机的总线保持了XT的三层总线结构,并增加了高低位字节总线驱动器转换逻辑和高位字节总线。与XT机一样,CPU也是焊接在主板上的。

那时的原装机仅指IBM PC机,而兼容机就是除了IBM PC以外的其它机器。在当时,生产CPU的公司除英特尔外,还有AMD及西门子公司等,而人们对自己电脑用的什么CPU也不关心,因为AMD等公司生产的CPU几乎同英特尔的一样,直到486时代人们才关心起自己的CPU来。

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Intel 80386

1985年春天的时候,英特尔公司已经成为了第一流的芯片公司,它决心全力开发新一代的32位核心的CPU—80386。Intel给80386设计了三个技术要点:使用“类286”结构,开发80387微处理器增强浮点运算能力,开发高速缓存解决内存速度瓶颈。

1985年10月17日,英特尔划时代的产品——80386DX正式发布了,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逐步提高到20MHz、25MHz、33MHz,最后还有少量的40MHz产品。

80386DX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以寻址到4GB内存,并可以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它的运算模式除了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以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微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80386DX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频率为12.5MHz的80386每秒钟可执行6百万条指令,比频率为16MHz的80286快2.2倍。80386最经典的产品为80386DX-33MHz,一般我们说的80386就是指它。

由于32位微处理器的强大运算能力,PC的应用扩展到很多的领域,如商业办公和计算、工程设计和计算、数据中心、个人。80386使32位CPU成为了PC工业的标准。

虽然当时80386没有完善和强大的浮点运算单元,但配上80387协处理器,80386就可以顺利完成许多需要大量浮点运算的任务,从而顺利进入了主流的商用电脑市场。另外,30386还有其他丰富的配件支持,如82258(DMA控制器)、8259A(中断控制器)、8272(磁盘控制器)、82385(Cache控制器)、82062(硬盘控制器)等。针对内存的速度瓶颈,英特尔为80386设计了高速缓存(Cache),取预读内存的方法来缓解这个速度瓶颈,从此以后,Cache就和CPU成为了如影随形的东西。

Intel 80387/80287

严格地说,80387并不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CPU,而是配合80386DX的协处理芯片,也就是说,80387只能协助80386完成浮点运算方面的功能,功能很单一。

Intel 80386SX

1989年英特尔公司又推出准32位微处理器芯片80386SX。这是Intel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的一种较便宜的普及型CPU,它的内部数据总线为32位,外部数据总线为16位,它可以接受为80286开发的16位输入/输出接口芯片,降低整机成本。

80386SX推出后,受到市场的广泛的欢迎,因为80386SX的性能大大优于80286,而价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

Intel 80386SL/80386DL

英特尔在1990年推出了专门用于笔记本电脑的80386SL和80386DL两种型号的386芯片。这两个类型的芯片可以说是80386DX/SX的节能型,其中,80386DL是基于80386DX内核,而80386SL是基于80386SX内核的。这两种类型的芯片,不但耗电少,而且具有电源管理功能,在CPU不工作的时候,自动切断电源供应。

Motorola 68000

摩托罗拉的68000是最早推出的32位微微处理器,当时是年,推出后,性能超群,并获得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青睐,在自己的划时代个人电脑“PC-MAC”中用该芯片。但80386推出后,日渐没落。

AMD Am386SX/DX

AMD的Am386SX/DX是兼容80386DX的第三方芯片,性能上和英特尔的80386DX相差无己,也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之一。

IBM 386SLC

这个是由IBM在研究80386的基础上设计的,和80386完全兼容,由英特尔生产制造。386SLC基本上是一个在80386SX的基础上配上内置Cache,同时包含80486SX的指令集,性能也不错。

Intel 80486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微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80486中集成的80487的数字运算速度是以前80387的两倍,内部缓存缩短了微处理器与慢速DRAM的等待时间。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微处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

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CPU的频率越来越快,而PC机外部设备受工艺限制,能够承受的工作频率有限,这就阻碍了CPU主频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CPU倍频技术,该技术使CPU内部工作频率为微处理器外频的2~3倍,486 DX2、486 DX4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Intel 80486 DX

常见的80486 CPU有80486 DX-33、40、50。486 CPU与386 DX一样内外都是32位的,但是最慢的486 CPU也比最快的386 CPU要快,这是因为486 SX/DX执行一条指令,只需要一个振荡周期,而386DX CPU却需要两个周期。

Intel 80486 SX

因为80486 DX CPU具有内置的浮点协微处理器,功能强大,当然价格也就比较昂贵。为了适应普通的用户的需要,尤其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浮点运算的用户,英特尔公司推出了486 SX CPU。80486 SX主板上一般都有80487协微处理器插座,如果需要浮点协微处理器的功能,可以插上一个80487协微处理器芯片,这样就等同于486 DX了。常见的80486 SX CPU有:80486 SX-25、33。

Intel 80486 DX2/DX4

其实这种CPU的名字与频率是有关的,这种CPU的内部频率是主板频率的两/四倍,如80486 DX2-66,CPU的频率是66MHz,而主板的频率只要是33MHz就可以了。

Intel 80486 SL CPU

80486 SL CPU最初是为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便携机设计的,与386SL一样,这种芯片使用3.3V而不是5V电源,而且也有内部切断电路,使微处理器和其他一些可选择的部件在不工作时,处于休眠状态,这样就可以减少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便携机的能耗,延长使用时间。

Intel 486 OverDrive

升级486 SX可以在主板的协微处理器插槽上安装一个80487SX芯片,使其等效于486 DX,但是这样升级后,只是增加了浮点协微处理器的能力,并没有提高系统的速度。为了提高系统的速度,还有另外一种升级的方法,就是在协微处理器插槽上插上一个486 OverDrive CPU,它的原理与486 DX2 CPU一样,其内部操作速度可以是外部速度的两倍。如一个20MHz的主板上安插了OverDrive CPU之后,CPU内部的操作速度可以达到40MHz。486 OverDrive CPU也有浮点协微处理器的功能,常见的有:OverDrive-50、66、80。

TI 486 DX

作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厂商之一,美国德州仪器(TI)也在486时代异军突起,它自行生产了486 DX系列CPU,尤其在486DX2成为主流后,其DX2-80因较高的性价比成为当时主流产品之一,TI 486最高主频为DX4-100,但其后再也没有进入过CPU市场。

Cyrix 486DLC

这是Cyrix公司生产的486 CPU,说它是486 CPU,是指它的效率上逼近486 CPU,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486 CPU,这是由486 CPU的特点而定的。486DLC CPU只是将386DX CPU与1K Cache组合在一块芯片里,没有内含浮点协微处理器,执行一条指令需要两个振荡周期。但是由于486DLC CPU设计精巧,486DLC-33 CPU的效率逼近英特尔公司的486 SX-25,而486DLC-40 CPU则超过了486 SX-25,并且486DLC-40 CPU的价格比486 SX-25便宜。486DLC CPU是为了升级386DM而设计的,如果原来有一台386电脑,想升级到486,但是又不想更换主板,就可以拔下原来的386 CPU,插上一块486DLC CPU就可以了。

Cyrix 5x86

自从英特尔另辟蹊径,开发了Pentium之后,Cyrix也很快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产品5x86。它仍然延用原来486系列的CPU插座,而将主频从100MHz提高到120MHz。5x86比起486来说性能是有所增加,可是比起Pentium来说,不但浮点性能远远不足,就连Cyrix一向自豪的整数运算性能也不那么高超,给人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由于5x86可以使用486的主板,因此一般将它看成是过渡产品。

AMD 5x86

AMD 486DX是AMD公司在 486市场的利器,它内置16KB回写缓存,并且开始了单周期多指令的时代,还具有分页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由于后期TI推出了486DX2-80,价格非常低,英特尔又推出了Pentium系列,AMD为了抢占市场的空缺,推出了5x86系列CPU。它是486级最高主频的产品,为5x86-120及133。它用了一体的16K回写缓存,0.35微米工艺,33×4的133频率,性能直指Pentiun 75,并且功耗要小于Pentium。

Intel Pentium

1993年,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微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英特尔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区别AMD和Cyrix的产品。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微处理器来对付芯片巨人,但是由于奔腾微处理器的性能最佳,英特尔逐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Pentium最初级的CPU是Pentium 60和Pentium 66,分别工作在与系统总线频率相同的60MHz和66MHz两种频率下,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倍频设置。

早期的奔腾75MHz~120MHz使用0.5微米的制造工艺,后期120MHz频率以上的奔腾则改用0.35微米工艺。经典奔腾的性能相当平均,整数运算和浮点运算都不错。

Intel Pentium MMX

为了提高电脑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许多新指令集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种便是英特尔的MMX、SSE和AMD的3D NOW!。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是英特尔于1996年发明的一项多媒体指令增强技术,包括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MMX技术在软件的配合下,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性能。

多能奔腾(Pentium MMX)的正式名称就是“带有MMX技术的Pentium”,是在1996年底发布的。从多能奔腾开始,英特尔就对其生产的CPU开始锁倍频了,但是MMX的CPU超外频能力特别强,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核心电压来超倍频,所以那个时候超频是一个很时髦的行动。超频这个词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多能奔腾是继Pentium后英特尔又一个成功的产品,其生命力也相当顽强。多能奔腾在原Pentium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增加了片内16KB数据缓存和16KB指令缓存,4路写缓存以及分支预测单元和返回堆栈技术。特别是新增加的57条MMX多媒体指令,使得多能奔腾即使在运行非MMX优化的程序时,也比同主频的Pentium CPU要快得多。

这57条MMX指令专门用来处理音频、等数据。这些指令可以大大缩短CPU在处理多媒体数据时的等待时间,使CPU拥有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经典奔腾不同,多能奔腾用了双电压设计,其内核电压为2.8V,系统I/O电压仍为原来的3.3V。如果主板不支持双电压设计,那么就无法升级到多能奔腾。

多能奔腾的代号为P55C,是第一个有MMX技术(整量型单元执行)的CPU,拥有16KB数据L1 Cache,16KB指令L1 Cache,兼容SMM,64位总线,528MB/s的频宽,2时钟等待时间,450万个晶体管,功耗17瓦。支持的工作频率有:133MHz、150MHz、166MHz、200MHz、233MHz。

Intel Pentium Pro

曾几何时,Pentium Pro是高端CPU的代名词,Pentium Pro所表现的性能在当时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但是Pentium Pro是32位数据结构设计的CPU,所以Pentium Pro运行16位应用程序时性能一般,但仍然是32位的赢家,但是后来,MMX的出现使它黯然失色。

Pentium Pro(高能奔腾,686级的CPU)的核心架构代号为P6(也是未来PⅡ、PⅢ所使用的核心架构),这是第一代产品,二级Cache有256KB或512KB,最大有1MB的二级Cache。工作频率有:133/66MHz(工程样品),150/60MHz、166/66MHz、180/60MHz、200/66MHz。

AMD K5

K5是AMD公司第一个独立生产的x86级CPU,发布时间在1996年。由于K5在开发上遇到了问题,其上市时间比英特尔的Pentium晚了许多,再加上性能不好,这个不成功的产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场份额大量丧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数运算能力不如Cyrix的6x86,但是仍比Pentium略强,浮点运算能力远远比不上Pentium,但稍强于Cyrix。综合来看,K5属于实力比较平均的那一种产品。K5低廉的价格显然比其性能更能吸引消费者,低价是这款CPU最大的卖点。

AMD K6

AMD 自然不甘心Pentium在CPU市场上呼风唤雨,因此它们在19年又推出了K6。K6这款CPU的设计指标是相当高的,它拥有全新的MMX指令以及64KB L1 Cache(比奔腾MMX多了一倍),整体性能要优于奔腾MMX,接近同主频PⅡ的水平。K6与K5相比,可以平行地处理更多的指令,并运行在更高的时钟频率上。AMD在整数运算方面做得非常成功,K6稍微落后的地方是在运行需要使用到MMX或浮点运算的应用程序方面,比起同样频率的Pentium 要差许多。

K6拥有32KB数据L1 Cache,32KB指令L1 Cache,集成了880万个晶体管,用0.35微米技术,五层CMOS,C4工艺反装晶片,内核面积168平方毫米(新产品为68平方毫米),使用Socket7架构。

Cyrix 6x86/MX

Cyrix 也算是一家老资格的CPU开发商了,早在x86时代,它和英特尔,AMD就形成了三雄并立的局面。

自从Cyrix与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合并后,使它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芯片生产线,成品也日益完善和完备。Cyrix的6x86是投放到市场上与Pentium兼容的微处理器。

IDT WinChip

美国IDT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作为新加入此领域的CPU生产厂商,在19年推出的第一个微微处理器产品是WinChip(即C6),在整个CPU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不足1%。1998年5月,IDT宣布了它的第二代产品WinChip 2 。

WinChip 2在原有WinChip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一个双指令的MMX单元,增强了浮点运算功能。改进后的WinChip 2比相同频率的WinChip性能提高约10%,基本达到Intel Pentium微处理器的性能。

Intel PentiumⅡ

19年~1998年是CPU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这一时期的CPU芯片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PentiumⅡ的中文名称叫“奔腾二代”,它有Klamath、Deschutes、Mendocino、Katmai等几种不同核心结构的系列产品,其中第一代用Klamath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750万个晶体管,核心工作电压为2.8V。

PentiumⅡ微处理器用了双重独立总线结构,即其中一条总线连通二级缓存,另一条负责主要内存。PentiumⅡ使用了一种脱离芯片的外部高速L2 Cache,容量为512KB,并以CPU主频的一半速度运行。作为一种补偿,英特尔将PentiumⅡ的L1 Cache从16KB增至32KB。另外,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英特尔第一次在PentiumⅡ中用了具有专利权保护的Slot 1接口标准和SECC(单边接触盒)封装技术。

1998年4月16日,英特尔第一个支持100MHz额定外频的、代号为Deschutes的350、400MHz CPU正式推出。用新核心的PentiumⅡ微处理器不但外频提升至100MHz,而且它们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其核心工作电压也由2.8V降至2.0V,L1 Cache和L2 Cache分别是32KB、512KB。支持芯片组主要是Intel的440BX。

在1998年至1999年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比PentiumⅡ功能更强大的CPU--Xeon(至强微处理器)。该款微处理器用的核心和PentiumⅡ差不多,0.25微米制造工艺,支持100MHz外频。Xeon最大可配备2MB Cache,并运行在CPU核心频率下,它和PentiumⅡ用的芯片不同,被称为CSRAM(Custom StaticRAM,定制静态存储器)。除此之外,它支持八个CPU系统;使用36位内存地址和PSE模式(PSE36模式),最大800MB/s的内存带宽。Xeon微处理器主要面向对性能要求更高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另外,Xeon的接口形式也有所变化,用了比Slot 1稍大一些的Slot 2架构(可支持四个微处理器)。

Intel Celeron(赛扬)

英特尔为进一步抢占低端市场,于1998年4月推出了一款廉价的CPU—Celeron(中文名叫赛扬)。最初推出的Celeron有266MHz、300MHz两个版本,且都用Covington核心,0.3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1900万个晶体管和32KB一级缓存,工作电压为2.0V,外频66MHz。Celeron与PentiumⅡ相比,去掉了片上的L2 Cache,此举虽然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也正因为没有二级缓存,该微处理器在性能上大打折扣,其整数性能甚至不如Pentium MMX。

为弥补缺乏二级缓存的Celeron微处理器性能上的不足,进一步在低端市场上打击竞争对手,英特尔在Celeron266、300推出后不久,又发布了用Mendocino核心的新Celeron微处理器—Celeron300A、333、366。与旧Celeron不同的是,新Celeron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同时它用Slot 1架构及SEPP封装形式,内建32KB L1 Cache、128KB L2 Cache,且以CPU相同的核心频率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L2 Cache的工作效率。

AMD K6-2

AMD于1998年4月正式推出了K6-2微处理器。它用0.25微米工艺制造,芯片面积减小到了68平方毫米,晶体管数目也增加到930万个。另外,K6-2具有64KB L1 Cache,二级缓存集成在主板上,容量从512KB到2MB之间,速度与系统总线频率同步,工作电压为2.2V,支持Socket 7架构。

K6-2是一个K6芯片加上100MHz总线频率和支持3D Now!浮点指令的“结合物”。3D Now!技术是对x86体系的重大突破,它大大加强了处理3D图形和多媒体所需要的密集浮点运算性能。此外,K6-2支持超标量MMX技术,支持100MHz总线频率,这意味着系统与L2缓存和内存的传输率提高近50%,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表现。

Cyrix MⅡ

作为Cyrix公司独自研发的最后一款微处理器,Cyrix MⅡ是于1998年3月开始生产的。除了具有6x86本身的特性外,该微处理器还支持MMX指令,其核心电压为2.9V,具有256字节指令;3.5X倍频;核心内集成650万个晶体管,功耗20.6瓦;64KB一级缓存。

Rise mp6

Rise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3年11月的美国公司,主要生产x86兼容的CPU,在1998年推出了mP6 CPU。mp6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性能优异,有着很好的多媒体性能和强大的浮点运算。mp6使用Socket 7/Super 7兼容插座,只有16KB的一级缓存。

Intel PentiumⅢ

1999年春节刚过,英特尔公司就发布了用Katmai核心的新一代微处理器—PentiumⅢ。该微处理器除用0.2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950万个晶体管,Slot 1架构之外,它还具有以下新特点: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用第六代CPU核心—P6微架构,针对32位应用程序进行优化,双重独立总线;一级缓存为32KB(16KB指令缓存加16KB数据缓存),二级缓存大小为512KB,以CPU核心速度的一半运行;用SECC2封装形式;新增加了能够增强音频、和3D图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共70条新指令。PentiumⅢ的起始主频速度为450MHz。

和PentiumⅡ Xeon一样,英特尔同样也推出了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的高性能CPU—PentiumⅢ Xeon至强微处理器。除前期的PentiumⅡ Xeon500、550用0.25微米技术外,该款微处理器是用0.18微米工艺制造,Slot 2架构和SECC封装形式,内置32KB一级缓存和512KB二级缓存,工作电压为1.6V。

Intel CeleronⅡ

为进一步巩固低端市场优势,英特尔于2000年3月29日推出了用Coppermine核心CeleronⅡ。该款微处理器同样用0.18微米工艺制造,核心集成1900万个晶体管,用FC-PGA封装形式,它和赛扬Mendocino一样内建128KB和CPU同步运行的L2 Cache,故其内核也称为Coppermine 128。CeleronⅡ不支持多微处理器系统。但是,CeleronⅡ的外频仍然只有66MHz,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

AMD K6-Ⅲ

AMD于1999年2月推出了代号为“Sharptooth”(利齿)的K6-Ⅲ,它是该公司最后一款支持Super 7架构和CPGA封装形式的CPU,用0.25微米制造工艺、内核面积是135平方毫米,集成了2130万个晶体管,工作电压为2.2V/2.4V。

相对于K6-2而言,K6-Ⅲ最大的变化就是内部集成了256KB二级缓存(新赛扬只有128KB),并以CPU的主频速度运行。K6-Ⅲ的这一变化将能够更大限度发挥高主频的优势。

致钛是新近崛起的存储大厂长江存储旗下的消费级固态硬盘品牌,在长江存储技术与经验的加持下,致钛固态硬盘在硬件设计和性能表现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这款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正面是普通的参数贴纸,没有加入金属散热片或是石墨烯散热片,需要用户自行准备外置散热片。

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用了长江存储Xtacking架构的闪存颗粒,Xtacking架构本质上是长江存储对3D NAND存储结构创新升级,它是通过在两片独立的晶圆上分开加工符合I/O传输与记忆单元的电路,再通过Xtacking工艺将晶圆合二为一,从而让NAND可以获得更高的I/O传输速度、更高密度以及更小的芯片面积,从而在保持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容量。

致钛PC005 Active固态硬盘主控为慧荣SM2262EN主控, 这是慧荣 科技 在2018年6月推出的第二代PCIe SSD系列主控芯片,支持PCIe G3 4通道和全新的NVMe 1.3规范、8个NAND通道设计,具备高效能低功耗的特性,最大循序读取速度高达3.5GB/s,循序写入速度达3.0GB/s。

致钛PC005 Active固态硬盘外置南亚512MB缓存。

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为标准M.2 2280规格设计,支持PCIe3.0*4和NVMe1.3协议,有256G、512G和1T三种规格供用户选择,这三种规格的连续读取速度已经达到了PCIe3.0天花板的3500MB/s,高于某些同规格SSD,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安装使用需求。

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均提供了5年质保服务,但区别在于连续写入速度和TBW,其中512G最大连续写入速度为2500MB/s,最大写入量为320TBW。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没有随包装提供专用设计的金属散热片,需要用户自行准备或是搭配主板自带的散热片使用。

下面我们直接装机测试,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搭配的主板是支持PCIe 4.0的ROG Strix X570-F Gaming,直接将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安装在第一个槽位,搭配主板自带的金属散热片安装使用。

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默认安装后需要手动进行格式化,这里将磁盘分区设置为了GPT(GUID分区表),实际显示的可用空间为476.94GB。

下面我来搭配几款软件对进行测试。

在HD Tune Pro的文件基准测试下,这里直接将文件长度设定为200G。对于HD Tune Pro的测试结果,这里总共测量三次,取平均速率最高的一组测试数据。致钛PC005 Active的顺序读写性能分别为2700798 KB/s(2637.5MB/s)和570158KB/s(556.79 MB/s)。

Crystal Disk Mark下,参数的部分选择了4G,4K部分已经对齐,致钛PC005 Active固态硬盘顺序读写性能上分别达到了3509.87MB/s、2386.23MB/s,顺序读取性能达标但顺序写入性能略低于官方测试数据,不过整体而言表现比较出色。

当参数选择16G后,致钛PC005 Active固态硬盘顺序读写性能上分别达到了3505.32MB/s、1259.14MB/s,顺序读取性能没有出现大的下降,顺序写入下降比较明显,但结合HDTune来看,测试结果正常。

在搭配AS SSD Benchmark软件测试时,这里分别选择了1G和5G参数。对比来看,读写性能差异明显的地方就是对应4K 64Thrd的部分,顺序读写和4K所对应的结果差异并不大,其中致钛PC005 Active顺序读写性能分别稳定在了3000MB/s、2300MB/s以上,性能表现稳定。

从ATTO Disk Benchmarks结果来看,对于0.5KB的小文件读写,致钛PC005 Active能达到68MB/s以上的速度,明显高于部分同类型同规格SSD。致钛PC005 Active在32K以后,写入速度稳定在2240MB/s以上,读取速度从2700MB/s稳定在了3000MB/s。

从以上可以看到,致钛PC005 Active固态硬盘虽然与一线品牌的高性能SSD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整体性能表现上比较稳定,可以满足大部分人日常 游戏 、办公的使用需求。五年有限质保也免去了用户的后顾之忧,同时TBW也比部分同规格的SSD大上许多,加上价格优势让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更具性价比。

对于追求性能但预算有限又感觉512G容量偏小的用户,如果你的电脑支持RAID模式,建议直接选择两块512G或是1T 的致钛PC005 Active 固态硬盘来组建RAID0,这样既可以获得硬盘性能的巨大提升,也能实现扩容的目的。但需要留意的是RAID0在数据安全性上比较低,并不适合用来存储重要数据。

最后希望随包装提供专用金属散热片,同时尽快上架官方驱动YMTC SSD smart Tool。

最后附上主机的硬件配置。

机箱用的是安钛克风行者DF700 Flux,一款自带HUB、支持360水冷和自带五把风扇的中塔机箱,其中五把风扇里面包含了3个幻彩ARGB风扇和1个反向风扇。自带的灯光与供电二合一的集线器,可以同时外接5个幻彩ARGB风扇,还可以直接连接主板实现灯光同步。

安钛克目前有多款FLUX机箱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风行者DF700 Flux就是其中一款,这也是优于同类型机箱的地方。风行者DF700 Flux前顶支持双360水冷,前方同时支持三明治水冷安装。风行者DF700 Flux在拆装方面比较方便,在内部的空间容量可以满足容纳下当前绝大部分显卡、电源、风冷等,开孔数量和位置上可以满足日常走线的需求。

CPU为锐龙7 5800X,全新的Zen3架构加持,基于7nm+工艺的锐龙5000系列 CPU 对比现有的Zen2架构产品在IPC方面提升了19%,且拥有2倍大的L3缓存。锐龙7 5800X拥有8核心和16线程,默频3.8GHz,最高可加速至4.7GHz,支持PCIe 4.0,L2+L3总共缓存为36MB,TDP 105W。

主板为ROG Strix X570-F Gaming,规格为ATX版型,注意这款主板没有集成无线网卡。它配备了三个全长的PCIe 4.0 x16主板插槽+两个带散热片的PCIe 4.0 M.2 插槽+八个SATA 插槽+四个 DDR4 内存插槽。扩展方面,ROG Strix X570-F Gaming 配备了Supreme FX S1220 HD声卡,同时提供了3个USB 3.1 Type-A+1个USB 3.1 Gen2 Type-C+ 4个USB 3.1 Gen1 Type-A接口。

安装的这套内存条是宇瞻NOX暗黑女神DDR4 3600 8G*2套条,马甲用主流常见的无螺丝铝合金外壳设计,整体造型简洁美观。宇瞻NOX暗黑女神支持与技嘉、华硕、微星和华擎四大主板厂商灯光同步,灯光带设计和实际的灯光显示效果较为出色,提供了终身质保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选购这套内存的玩家在软件端看到都是三星Bdie,包括自己这一套,默认时序C18-22-22-39。

电源来自于已经成立35周年的老品牌安钛克,安装的这款电源是全模组、全日系电容的850W安钛克NE850金牌,售后上提供了7年免费换新服务。

安钛克NE850作为一款ATX标准电源,用主流的全黑化外壳设计,搭配喷涂磨砂工艺处理,具备防滑耐磨耐脏的特性,做工上较为精细。短机身设计占用电源仓的空间更少,免去了考虑中塔机箱电源仓空间大小的麻烦,也比较有利于散热。与同类的中高端电源一样,安钛克NE850设计有独立的电源开关,位于电源交流输出接口上方,独立电源按键的设计很实用也易于操作,免去了直接拔电源线或是关闭电源插座的麻烦。

安钛克NE850用了主流高端电源上常见、具备同步整流技术的全桥式LLC、DC-DC架构、主动式PFC设计,在50%负载条件下可以达到93%的超白金转换效率。安钛克NE850支持的输入电压为全幅100~240V,比被动式PFC性能要好也更加节能。

安钛克NE850底部用了一个智能温控静音风扇,会根据高温高负载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自动启动风扇,低负载低温的状态下电源风扇会进入停转状态,从而将运行噪音控制在最低限度,兼顾了高效散热与低噪音的特性。

显卡为索泰RTX2070SUPER至尊PLUS OC版,它用了三个主要风扇设计,支持智能风扇启停技术,与大部分RTX显卡不同,索泰RTX2070SUPER至尊PLUS OC显卡自带了一个RGB 3D STORM背板小风扇来提升核心区域的散热性能,设计上很有创意,除了用来提升散热效果外,也增加了灯光显示面积。值得一提的上,索泰RTX2070SUPER至尊PLUS OC显卡提供了两个背板小风扇接口,所以自己有另购了一个小风扇。

散热器为鑫谷冰封360水冷,支持intel和AMD双平台,即同时支持Intel LGA 115X/1700/ 2011/2011-V 3/2066(支持12代CPU)和AMD AM4/ TR4(支持AMD线程撕裂者)。鑫谷冰封360水冷冷头正面用玻璃面镜设计,内置显示屏,内部设计有鑫谷logo。冷头顶部的灯光色彩清晰漂亮,灯光切换流畅自然。冷头外壳非金属材质而是塑料材质,冷头一端的水冷管一端用了L型设计,可以进行旋转调节,同时水冷管的防漏夜设计也有效提升了使用安全。

鑫谷冰封360水冷用红铜底座设计,大面积设计的底座可以完整覆盖CPU。底座表面较为平整光滑,搭配0.15毫米微距水道技术提高了与水冷液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大幅提升了导热效果。

鑫谷冰封360水冷冷排用全铝材质,做工精细,很薄的鳍片整齐且均匀分布,鳍片间隙略大,可以确保冷排更容易被风扇大面积吹到,从而有利于热量的快速导出。FEP高分子水冷管长度为48厘米,具备柔软耐折的特性,可以满足全塔机箱前置、侧装或是顶部安装需求。水冷管外部包裹一层编织网,用料扎实,防磨损防划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冷液的蒸发率以及使用寿命。

以上就是此次体验的部分,感谢各位观看。